3)第十七章 决战之前_燃烧的海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分之一的主力部队放在了后方。

  在只有两个集团军的情况下,戚凯威很难在两个方向上发起突击。

  他的选择是:把重点放在舍特,集中优势兵力控制半岛南部地区,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与以军决战。

  以当时的情况,如果戚凯威手里有足够多的兵力,肯定不会这么打。

  最有效的战术应该是两路突破,即在第三集团军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,让第一集团军在第五站集中,打开第二个突破口,对以军防线侧翼构成威胁,迫使以军在右侧留下足够多的兵力,达到分散以军的目的,然后再由第三集团军向北突击,歼灭分散部署在二号公路上的以军。

  达到这个目的后,以军战败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。

  戚凯威没有采取如此大胆的战术,主要还是与埃军的素质有关。

  从兵力上讲,第三集团军相当于十五个以军旅,第一集团军则相当于二十个以军旅。虽然以军在西奈半岛上的总兵力多达八十个旅,但是步兵旅与装甲旅只有四十个,而且还得守卫漫长的战线,能够用于作战的不会超过二十个。因此从兵力对比上看,大概是二比一的态势,埃及军队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。

  问题是,兵力优势说明不了问题。

  别说戚凯威,连埃及将领都没有多少信心,或者说都认为素质远不如以军。

  可以想像,即将打响的决战将在广袤的沙漠中进行,将以运动战为主,因此军队官兵的素质、特别是基层官兵的素质至关重要。毫无疑问,这正是埃及军队的顽症。别的不说,以色列国防军中,基层军官都是来自正规军校,大部分服役五年以上,士兵中军士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四十,百分之六十拥有大学学历,而埃及军队中,基层官兵中,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还不到百分之四十。

  戚凯威的这个部署,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:两个集团军集中在一个渡口上过河,很难迅速展开。

  如果主力部队集中在一起,恐怕后果很难想像。

  别的不说,只要以色列国防军缓过气来,肯定会猛攻舍特,压缩埃军的活动空间,让埃军难以形成有效的突击力量。拖得了几天,等到埃军的气势减弱,以色列国防军将一鼓作气的把埃军赶回运河西岸。

 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,因为鼓舞埃军士气的正是胜利的希望。

  没有了胜利的希望,其他的说什么都没用。

  说得简单一点,埃军是一支擅长打顺风仗的部队,如果遇到挫折,很有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。

  相反,以军则非常擅长在逆境中作战。

  可以说,戚凯威的这个认识非常准确,真正希望速胜的不是以军,而是埃军。只有迅速取得胜利,才有望在相对有利的情况下结束大规模战争。至于是否能够击败以色列,根本不是戚凯威考虑的问题。

  为此,戚凯威不得不在第五站附近留下重兵,摆出突击架势。

  当时,在第五站除了第二集团军的一个师之外,还有第三集团军的第十四步兵师,以及第一集团军的一个独立装甲旅,运河对岸则集结了埃及预备役部队的三个步兵师,两个炮兵旅与一个独立装甲旅。

 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,如果以军南下围攻舍特,就从第五站发起战术突击。

  当然,这些部署的最终目的,都是迫使以色列国防军在戚凯威选择的战场上决战,而不是在以军选择的战场上决战。(未完待续。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,欢迎您来起点()投推荐票、月票,您的支持,就是我最大的动力。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wsh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